当大粮仓遇上高科技——黑土地上的新农人有了“新耕法”

中国青年报2025-09-02

一个种子从繁育到推向市场,要多久?李艳欣的答案是:至少10年。

8月25日,记者参加“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现代产业提质增效”主题采访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见到了李艳欣。作为一家种业公司的负责人,她向记者分享了育种经验:每天早6点和晚6点,她都要去地里看秧苗长得怎么样。“如果今天刮风了,我要去看有没有倒的。如果有倒的,那么这个品种在抗倒性上就会被筛下去。”

“在反复筛选测试中,一个品种才应运而生。”李艳欣说,育种的过程就像考试选拔人才一样,“100多个孩子里能优中选优出来的,一定是出类拔萃的,肯定是各方面都好,不可能数学好、语文不好。”

李艳欣计划将时下火热的AI引入育种中,加快速度找到优质种子基因,减少田间试验成本。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片黑土地上,不光育种越来越有“科技范儿”,田间管理、农产品深加工同样也有科技力量加持。现代农业正加速拥抱新技术。

“面朝黄土”变成“面向屏幕”

8月25日,在桦川县一块稻田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向记者介绍了矗立在地头的白色机器——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

在他看来,庄稼就像人一样,也会“感冒生病”。这些病是由一种叫“孢子”的东西引起的。这个分析仪可以捕捉孢子、分析病菌,还能提前预警。

为了全面掌控这些信息,赵德山带记者离开稻田,来到一处办公楼。这里的一块大屏,汇总了土地实时情况。

记者在上面看到了土壤温度、湿度、pH值、含氮量等多项数据。获取这些数据依赖地里安装的各类传感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赵德山说。

8月27日,在佳木斯市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记者也看到了一块大屏。它集成了智能灌溉、秸秆焚烧监测、作物分析、黑土地保护等各类农业数据。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羽介绍,他们2015年开始大范围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021年又对相关系统、设备进行升级。根据传感器等设备的安装情况,部分功能实现了全市覆盖,比如测土配方。部分功能实现了区域性覆盖,比如虫害自动化识别。

张羽着重介绍了虫害自动化识别。他们搭建的相关系统,已经实现“虫脸识别”。“一个虫子是二化螟,还是稻螟蛉,(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虫子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农业专家会分析并给出管理意见,最大程度实现精准防控。

张羽还介绍了他们引入的遥感功能。该功能一方面用来识别作物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为各类补贴精准发放提供数据支撑。

“现在全市哪个村大豆、玉米、水稻(种植)面积是多少、哪块地是什么作物,一目了然。不仅今年能查,5年之后,我还能查到这块地(种的)是啥,保障国家补贴资金合理有效(发放)。”他说。

除了大屏,富锦还有“小屏”——农业部门开发的一款手机App。用张羽的话说,“要打通农业信息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该App界面看到,上面有农药登记查询、肥料登记查询、属地病虫档案等模块,还滚动播放农作物病虫情报。据悉,从年初到现在,这款App已经下载了两万多次。

农闲时,大家喜欢刷短视频。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了迎合大家喜好,在快手平台也开通了官方账号,更新病虫害防治知识、大豆播种注意事项等。该账号已有近6000个粉丝。

提高产量,降低化肥用量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仅要防治病虫害,还要及时灌溉和施肥。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降低化肥用量,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道必答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多地正在探索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俗来讲,这项技术就是灌溉和施肥同时进行,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系统(如滴灌),在浇水的同时,将肥料精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项技术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提高单产。

8月26日,记者来到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大有村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据大有村党支部书记李泉霖介绍,村里一片约200亩的试验田是今年才开始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

记者观察两株大豆秧苗——一株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另一株没有,能直观了解这种技术给大豆秧苗带来的变化。

首先在高度上,前者比后者高30-40厘米;其次在粗度上,前者明显粗于后者,且根系更加发达;最后在豆荚饱满程度上,前者不仅豆荚数量多,而且用手触摸感觉更加紧实、饱满,秧苗顶部的豆荚同样饱满,这是后者达不到的效果。此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大豆秧苗株距更小,单位面积内的秧苗更多。

李泉霖对目前的大豆长势很满意。这位种地“老把式”说,以往一垧地黄豆(15亩)能产6000多斤,“现在我保守估计一垧地能打8000斤。”

产量预计能提升的同时,化肥用量则在下降。“以前一垧地用5袋,就是500斤,今年用了300斤。”李泉霖说。

李泉霖说,使用这项新技术不会增加成本,主供水管道的使用寿命是2-3年,分管道为1年,“一垧地的成本大概500元”。他坦言,与单产提高带来的收益比,这点钱花得值。

在富锦市采访时,记者看到,这里也在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坦言,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漫长试验,积累丰富经验后才能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明秀逐渐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水温问题。盛夏时节,地下水温度较低,如果直接输送到地里,会刺激作物根部,“我们计划建一个晒水池,等水温上来后再往地里(输送)。”

她还发现,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应该用不同的肥料。精准施肥不但节省肥料,还能提高产量。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作物高度和种植密度都增加了,如何解决通风和倒伏问题?在一片利用该技术的玉米地,张明秀向记者解释,可以采用化学调控措施降低株高,也就是喷洒一定的化学药剂。这样,就可以让作物不“疯长”。

为了解决通风问题,大家探索出改变垄与垄间距的办法。记者在玉米地看到,垄与垄间距以40厘米和80厘米交替排列,以保证通风。

记者不仅看到了科技给种田带来的变化,还看到了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在市场价值。

有的公司利用大米生产中产生的米皮和米胚制作稻米油,使用这种油能最大程度还原食品本来的味道;有的利用玉米淀粉提取生产支链氨基酸肽等功能食品,这是运动达人的最爱。在富锦一个产业园区,这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赴美旅游凉了?这些原因劝退外国游客

2025-09-02

英、日、韩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夏天”

2025-09-02

重压之下 美国劳动力市场流失逾120万移民

2025-09-02

加沙九成校舍被毁 逾66万儿童无法接受教育

2025-09-02

連場黑雨的8月 總雨量較正常多逾倍 有紀錄以來第三高

2025-09-02

8月份最新蚊患指數 全部10%以下維持低水平

2025-09-02

「飛機豬」販毒│警方海關聯各地執法機構打擊航空旅客販毒拘96人 檢4.79億元毒品

2025-09-02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楊莉珊:閱兵展示中國大國風範

2025-09-02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巩固政治互信 坚守合作初心 排除外部干扰 携手推动中俄蒙三方合作高质量发展

2025-09-02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史无前例”的访华!一起关注中俄元首会谈

2025-09-02

习近平会见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

2025-09-02

醫院及口岸爆炸案│陪審團第二日退庭商議裁決 法官解釋首兩罪控罪元素及分別 指「嚴重傷害」標準由陪審團裁斷 法律上「無劃紅線」

2025-09-02

破700万人次、同比增长57.1%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门庭若市”

2025-09-02

两部门明确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的相关税收政策

2025-09-02

第1视点|发挥上合引领作用 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2025-09-02

【众行致远】习言道|一图看懂四大全球倡议

2025-09-02

学习新语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习近平提出五个坚持

2025-09-02

时政镜距离丨英雄之路——承载历史,通向复兴

2025-09-02

无名

2025-09-02

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2025-09-02

8月劝返1500余人:大理全链条治理违规进入苍山

2025-09-02

追光 | 韵味“湘超” 不止于赛场

2025-09-02

沈丹高铁十年运送旅客1.2亿人次 助力辽宁区域协同发展

2025-09-02

手机“预约卖粮”成为农民售粮新方式

2025-09-02

走进阅兵训练场 什么是“4+4”和“三结合”?

2025-09-02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挂牌成立

2025-09-02

中华海外联谊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李干杰出席并讲话

2025-09-02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王毅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共见记者

2025-09-02

国有六大行上半年日赚37.7亿元,中期分红超2000亿元

2025-09-02

未来三年如何推进“宽带林草”建设?工信部解读→

2025-09-02

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2025-09-02

“哥哥的脑部被注射了药品”,知名主持人回应

2025-09-02

云南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何牺牲在东北?

2025-09-02

用权为民 担责成事 廉洁立身

2025-09-02

外交部:愿继续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5-09-02

记录山河破碎艰难时刻 穿越烽火的歌曲成为抗战历史中宝贵的“有声记忆”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