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焦半干旱地区,释放缺水区域增产潜力
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积达1.5亩亿次
保护黑土地,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
秋风拂过,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褪去了青涩的翠绿,玉米棒子即将撑破绿色的外衣,迎接丰收的到来。8月25日,在辽宁省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永来店村的玉米地里,农业农村部秋粮生产调研指导工作组向当地的农技人员及农户了解玉米种植情况,指导下一步防灾减灾和增产增收的措施。
“我们这块地是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一共有1000多亩,采用了密植、宽窄行、滴灌等新技术,看目前长势保守地说一亩地产量(干粮)能达2000斤。”永来店村党支部书记杨文超告诉记者。
朝阳市三年来共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70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主要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达到5000株以上,采取浅埋滴灌方式种植,通过宽窄行配置,重点实施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精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精准防控“四个精准”措施,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项目区亩产提高400斤以上。
今年辽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步推进,聚焦半干旱地区,在9个县新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80万亩,进一步释放传统缺水区域的增产潜力。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重点围绕玉米、水稻、大豆,在全省24个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300万亩以上。
凌海市建业乡平安村的水稻种植户赵永生放心不下,一早便来到田间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今年政府统一组织了病虫害防控,并通过无人机进行了喷药处理,目前稻田中没有发现病虫危害。”站在广阔的稻田边,赵永生看到水稻长势旺盛,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辽宁省委要求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做好病虫害防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来抓。近几年,全省各级植保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采取加密织牢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络,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结合等措施,为“虫口夺粮”保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辽宁已经有效防控了二代粘虫、三代粘虫、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病虫害。据初步统计,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积达1.5亩亿次,预计可挽回粮食损失80亿斤以上。
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上一年还田的秸秆碎屑还隐约可见。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向记者介绍,每年秋收后,合作社用专用农机将秸秆集中归置于宽行区域,清理出窄行作为苗带,次年则调换位置,在宽行区域进行双行密植。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使土地得到科学轮休,实现用地和养地兼得的效果,合作社玉米单产连续多年保持在每亩1700斤以上。
辽宁省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分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等措施,保护黑土耕地,提升耕地地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全省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76万亩。
对于今年实施的“一喷多促”项目,沈阳市于洪区光辉街道峰腾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关玉峰很是满意。作物进入灌浆期后易受病虫害侵扰,且籽粒饱满度受灌浆速度影响较大,而“一喷多促”通过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科学配比喷施,恰好能破解这些难题,带来实打实的增产效益,亩产有望突破2000斤。
近年来,光辉街道持续推动农业技术革新,通过密植栽培、保护性耕作、精准水肥管理、“一喷多促”等增产技术应用,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大面积提升。光辉街道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辖区内水光热资源协调,主粮作物普遍长势良好,在技术加持与气候利好的双重作用下,今年全街道粮食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秋收前没有大的旱涝灾害天气。辽宁省农业农村部门表示,当前粮食作物长势为近几年来最佳,今年有望全域获得丰收。
仓廪实,天下安。广袤的田野就是辽沈“粮仓”,每一次丰收,都是为这个“粮仓”注入新的能量,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辽宁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