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观察

新华网2025-10-16

浦江潮涌,激荡思想涟漪;申城论道,谱写文明新篇。

10月1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拉开帷幕。大会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约5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为推进中国学发展、推动文明互鉴贡献学者力量。

学术之约:以世界视角把脉中国学发展

中国学是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旨在更好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专家学者以深入对话打破认知壁垒,以多元视角思考学术发展,汇聚起中国学发展的世界共识。

“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中国学的高度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表示,当中国在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务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中国学也变得愈加重要。了解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各领域专家的必备素养。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坦言,推动学术发展离不开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学是中国之学,也是世界之学,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也要基于人类共同的道义基础和社会愿景。”赵月枝说。

中国学发展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如今,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研究空间更加广阔。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表示,数字技术能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信息,完成以往人力难以完成的工作。“新技术有助于中国学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减少语言障碍,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梁晨说。

青年学者是中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提升其学术能力与素养,攸关学科未来。

“年轻学子对中国的兴趣,常始于学术之外——可能是一次旅行,或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电子游戏。这类文化体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而如何搭建由此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特里斯坦说。

读懂中国: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答案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研讨中,专家学者充分把握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于历史纵深中观当下、谋未来。

德国纽伦堡欧亚文化研究所所长施寒微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老朋友。“理解当代中国,必须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当代中国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深植于厚重的积淀之中。比如古代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曾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段历史对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发展仍有启示意义。”再度来到世界中国学大会,施寒微分享了他的新思考。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立足于中华文明的丰厚土壤,中国学研究将获得持续不断的研究题目与思想资源,这是中国学研究的时间坐标、价值基点和创新源泉。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宏大而前所未有的创新。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和而不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从‘赓续’到‘创新’的实践逻辑。”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说。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伊沃娜表示,每个国家都应拥抱自身的历史、体制与文化,走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深刻启示。

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

1591年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1858年上海出版的《几何原本》静静陈列,《申报》《字林西报》等早期中英文报刊的影印件展现着东西交汇的历史篇章。大会现场的一个个细节,折射出文明互鉴的生动图景。

以《意大利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中国伦理思想的传播及其文化意蕴》为题,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探讨了“四书”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了解中国经典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李集雅表示,文明互鉴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需要人与人的交流、机构间的合作。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学者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为守护自身文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不仅令全世界的参观者大开眼界,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班纳吉说。

搭建对话平台、汇聚全球学者,世界中国学大会以思想的力量“跨越山海”,开启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表示,大家在此齐聚,一方面共同回应“中国之问”,携手探寻中国成功的密码;另一方面,也积极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方案。“重视中国学研究的世界性意义,正是学术领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高金萍说。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王子铭、许晓青、周心怡、唐斯琦、陈浩明

停工四周后 扎波罗热核电站外部受损电路修复工作重启

2025-10-19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影响扩大 核安局、法院大量员工被迫休假

2025-10-19

特稿丨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的“中国引擎”

2025-10-19

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需要共同维护(钟声)

2025-10-19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专访:只要走进中国,就能切身体会到这个国家的巨大发展成就——访葡萄牙经济兼国土融合部长阿尔梅达

2025-10-19

专访丨中国减贫成就为全球妇女赋权提供绝佳范本——访联合国妇女署阿拉伯国家区域主任杜赖德

2025-10-19

李家超:全國勞動模範和大國工匠代表團下周訪港

2025-10-19

(有片 多圖) 中環商廈棚架火光熊熊 消防員將火警升為三級

2025-10-19

350位來自各行各業勞動模範獲嘉獎

2025-10-19

抗戰歷史圖片巡展港大開幕 191張珍貴照片再現全民族抗戰壯闊歷程

2025-10-19

基孔肯雅熱│新增兩宗輸入個案 男女患者分別曾到佛山及清遠

2025-10-19

抗戰歷史圖片巡展開幕 24名抗戰將領後代代領紀念章

2025-10-19

周一鳴:今年首8個月青少年涉刑事案被捕人數跌一成 涉毒品和非禮案上升

2025-10-19

男童干擾港鐵車門關上 拖累全車乘客落車 港鐵譴責及報警

2025-10-19

善學慈善基金舉辦慈善晚宴 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

2025-10-19

中環華懋大廈烈焰焚棚架釀三級大火 黑煙沖天4人不適送院

2025-10-19

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2025-10-19

(有片) 大角咀海面女子載浮載沉 昏迷送院搶救不治

2025-10-18

中大: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在線系統已開放公眾學者研究人員瀏覽

2025-10-18

(有片)匯見論壇|餐飲業的十字路口:本地結業潮與內地品牌新勢力

2025-10-18

楊振寧的香港情緣

2025-10-18

党员干部齐动员 全力抢收保归仓——甘肃庆阳干群齐心协力做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工作

2025-10-18

湖南省“十四五”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化农药减量增效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2025-10-18

云南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0.2万公里

2025-10-18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

2025-10-18

甘肃省农科院举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接会

2025-10-18

300余项优质乡村闲置资产推介“揽客” 大连市近郊文旅项目成投资新宠

2025-10-18

十五运会丨“全运会赛场‘黑马’太多,太难打了!”

2025-10-18

天文台:熱帶氣旋及季候風共同影響 下周中期市區跌至20度

2025-10-18

陳美寶冀增粵車南下名額 惟需考慮用家體驗、接待能力及車位配套

2025-10-18

香港科學院沉痛哀悼楊振寧 讚揚開創研究粒子物理學影響深遠

2025-10-18

謝展寰:明年成立「一帶一路」可持續綠色發展培訓中心 促進技術交流和成果轉移

2025-10-18

2025全国体育文化宣传推广活动走进海南校园

2025-10-18

延长停火在谈,巴阿边境又传爆炸声

2025-10-18

特朗普军事施压委内瑞拉 美议员强调战争须经国会授权

2025-10-18

日本维新会退出在野党阵营共选首相的协商

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