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让他们主动且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了无数家长心心念念的难题。
最近,一位博士妈妈凭借她和孩子签订的“成绩奖罚表”成功火遍网络。不得不说,这份“成绩奖罚表”着实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相较于传统的口头说教和棍棒敲打,它在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先来说说传统的教育方式。口头说教,家长们常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述学习的重要性,从未来的职业发展到个人的素养提升,道理是一套一套地往外蹦。
然而,孩子们往往左耳进右耳出,很难真正将这些话听进心里去。而棍棒敲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因为恐惧而有所收敛,但却容易给孩子的心理留下创伤,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可谓是得不偿失。
再看看这位博士妈妈的“成绩奖罚表”。她制定了一套清晰明了的成绩奖惩规则,例如“90-95分无奖惩,90分以下扣分罚钱、80分罚抄,95分以上、100分按规则奖钱”。
这样细致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而且,这份奖罚表还采用半学期结算的方式,并且详细记录了两次已结账的情况。这种做法不仅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整个奖惩机制变得更加透明和公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当以物质奖惩来刺激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就指出,当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强化物(如奖励或惩罚),会影响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给予物质奖励,就相当于对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强化,会让他们更有动力去继续保持;而当成绩不理想时给予相应的惩罚,也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去改进。
对于家长来说,采用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功利性”的尝试。毕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规则明确的奖罚表,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结果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在短期内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就拿那些不读书、不自律的熊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有了这样一套明确的规矩,就像是给他们的行为划定了一个界限,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奖惩能够帮助这些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有一个孩子原本对学习毫不上心,每天放学后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来,家长借鉴了这位博士妈妈的方法,和孩子签订了成绩奖罚契约。
孩子为了能够得到奖励,开始主动减少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在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所以,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们不妨将这份“成绩奖罚表”保存收藏起来,在新学期给孩子签订一份成绩奖罚契约。说不定,这会成为孩子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